学习资源

>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资源 > 详细内容

​临帖十遍,不如精读一遍!(2)

日期:2020/09/22  点击:3601 次
 

 记——所谓“强记”也  



 

在精察的基础上,要强记一些字的造型和章法,把读帖的成果记在心里。

潘之综在《书法离钩》中有这样的说法:“取古人之书而熟观之,闭目而索之,心中若有成字,然后举笔而追之。字成而以相较,始得其二、三,既得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

 

一言蔽之:心中的东西积累得越多,用起来也就越方便。

 

   现代书法家黄绮先生在其所著《书中五要》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读书还要求背诵,观看碑帖,比做读书,是要求把观看与记忆结合起来,不能过眼即忘。”

宋高宗学《楔帖》,他说:“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观帖达到成诵不忘的程度,可以说是使观看变成了记忆。“成诵”是读的结果。读书成诵,诵上口头;观帖成诵,诵上笔端。所谓“上笔端”,是把成诵的'内容’表现于自己的书写中—这是观的目的。

关于如何记忆,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应该强调的是这种记忆不是死记,而是理解基础上的一种意识的储存,消化式的吸收。

 


 想——读到深处自然“联想”  



 

联想是读帖的重要环节。通过读帖,可波及到与书写有直接关系的一些其它问题。比如,可以联想到书写者所使用的工具,笔是硬毫还是软毫的,纸是生的还是熟的,是大笔写小字还是小笔写大字等等,这对临帖有直接影响。

 

其次可以联想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的外界条件和心境,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等贵族携子邀朋,在春游活动中饮酒作诗,王羲之乘酒兴所为,抒发了内心的情感,从唐人临习的作品看,文意书法相映成趣,兴之所致神采飞扬,充满了超脱、潇洒、尽兴的意境。

 

 

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是为了平叛,在其兄和其侄为叛军所害,又得不到朝廷表彰的情况下,悲痛之极而为亡侄颜季明写的悼词。观其书法作品,仿佛听到了作者悲愤、深情的倾诉。从而对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雄浑遒劲、豪迈激盈的悲壮之气有了深刻的理解。

 

    再则可以通过读帖,联想作者用笔用墨的书写过程。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尤其是看碑刻作品时,读者可在头脑中还原成墨迹的形象,然后再联想到如果要让我去写,我将如何去写、如何吮墨、如何换锋、如何提按。

 

通过这种联想,再临帖心里就有数得多了。

 

 


  附:坊间“读帖口诀”  



 

读帖很重要,是藏还是折;

方法掌握好,是方还是圆;

笔前先看帖,是长还是短;

揣摩字结构,是高还是低;

认真去分析,看是取横势;

琢磨活用笔,还是取纵势;

忆前笔在后,想好再动笔;

读帖过了关,书写自然成。

 

 


静心是对读帖时的心理状态的基本要求



 

蔡邕在《九势》中说:

“欲书,先静坐默思,如对至尊。”

 

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也说:

“学,须静也。”

 

只有心静,才能注意力集中,凝神静观,毫微入眼,留下深刻的印象,将帖中信急输入大脑,思考和领悟其中的奥妙,化为己有。

 

一句话:只有读出来,才能临出来,只有眼中有,才能心中有,才能手下来。只有“察之者尚精”,才能“拟之者贵似”。精到细致的观察习惯,敏锐的观察力是我们应该重点培养的。
   (转摘  书法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