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源

>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习资源 > 详细内容

这就是楷书精神!

日期:2019/11/12  点击:4666 次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楷书的“楷”是楷模的意思。唐代张怀瓘《书断》称:“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意思是说,楷书是可作楷模的书体。楷书产生于汉末,吸收了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把隶书的波磔改为平直,把其形体的扁平改为方正,形成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成为最受国人喜爱的书体。

 

这种楷模作用还影响到人伦道德。中国古人一贯强调“作字先做人”“人正则字正”,在儒家看来,方正庄严、齐整大度的楷书已超出书法本身的意义,被赋予了“温柔敦厚”的人格象征和行为约束。

 

三国钟繇《宣示表》单字风貌
楷书作为一种标准字体沿用了1800年左右。就其种类而言,分为小楷、中楷、大楷及榜书;就其演变而言,经历了隶楷、晋楷、魏楷、唐楷4个时期,分别标志着楷书的萌芽、成熟、发展和鼎盛。楷书作为书法五体极其重要的书体,1800年来,也同时承载着各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与文化气节。

01

隶楷|清新,高古,盎然

 

楷书萌生于汉末,初期的楷书,仍残留隶书的笔意,故名“隶楷”。史载汉末三国的书法家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他把民间流行隶书中那些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的成分集中起来,用楷书的横、捺笔画取代隶书的蚕头雁尾,并加入一些篆书、草书中的圆转笔画,使楷书初步定型,被后世尊为“正书之祖”。

 

三国钟繇《宣示表刻本。故宫博物院藏
钟繇代表作为《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2007年我国发行的《楷书》邮票,首枚即为《宣示表》。《宣示表》共18行,字体宽博而扁方,仍留有隶书的笔意和体势,然点画之间已初具楷法。由于处在由隶入楷的嬗变过程中,自然流露出一种清新朴茂、古意盎然的趣味和来自篆、隶的遥远气息格调。

 

钟繇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王羲之的书法学自卫夫人,而卫夫人又师承钟繇,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02

晋楷|清雅,妍美,俊逸

 

晋代沿袭汉魏余风,楷法渐趋成熟。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增损古法,大胆革新,脱尽汉魏以来的滞重用笔,把钟繇楷书中与隶书相近的横体势转化为方长体势,创出了妍美俊逸的新体楷书。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以及王献之的《洛神赋》等为后世确立了楷书的审美定式。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
《玉版十三行》,其珍比玉昂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内容为三国文学家曹植的辞赋名篇。原迹为麻笺本,入宋残损,南宋权相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续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后石佚,至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半闲堂旧址复得。清康熙年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收购,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洛神赋》笔画秀劲圆润,结字萧散逸宕,顾盼有致,被誉为“小楷极则”。其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作品。

 

东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首都博物馆藏。
《爨宝子碑》,亦楷亦隶

晋代是隶书向楷书的转换期,新旧杂糅,楷隶相参:有的以隶为体,参以楷法,隶多于楷;有的以楷为体,留有隶意,楷多于隶;有的则楷隶参半,亦楷亦隶,如被誉为“南碑瑰宝”的《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拓本。原石现存云南曲靖
《爨宝子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年,实为义熙元年),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爨氏仿效汉制而立。字体介于隶、楷之间,一些横画仍保留着隶书的波挑,但结体方整又近乎楷书,康有为评曰“端朴若古佛之容”。其立碑时间距王羲之辞世仅数十年,却与王羲之清雅俊逸的书风大异其趣。

 

03

魏楷|朴茂,雄强,俊迈

 

楷书在南北朝取代隶书成为正体。因南北分裂,书法亦分南北两派。北派书法,犹带汉隶遗型,笔法古拙劲正,书风质朴雄强,长于碑版;南派书法,为“二王”一脉,多疏放妍妙,秀美典雅,长于尺牍;据不完全统计,北碑有数千种之多,著名的如《龙门二十品》《张玄墓志》《张猛龙碑》《郑文公碑》等。南朝禁碑,存世碑刻仅有《爨龙颜碑》《瘗鹤铭》等数十种。南北朝碑版既以魏为主,故统称为“魏碑”。

 

张玄墓志,温润神韵

 

《张玄墓志》刻于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墓主张玄,字黑(hè)女(rǔ),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讳,改称《张黑女墓志》。结体扁方,多参隶意。既有北碑俊迈之气,又含南帖温润之美;既承北魏神韵,又开唐楷法则,兼具众美,堪称魏碑中的极品。遗憾的是,此志原石早已不知去向,现存旧拓本为海内孤本。《张玄墓志》距今近1500年,可它的遗脉就在您的囊中夹内。大家熟悉的第二套至第五套人民币上的“公式”,就属于“张黑女体”。这6字为马文蔚先生于1950年题写,为汉隶和魏碑的变体。比对一下墓志中的“行”字,是不是形神逼肖?

 

           

北魏《张玄墓志》拓本。上海博物馆藏。

  张猛龙碑,隋楷先驱

 

《张猛龙碑》号称“魏碑第一”,明代金石学家赵崡评曰:“正书虬健,已开欧、虞之门户。”其用笔完全摆脱了隶书痕迹,开隋唐楷书之先河。

 

唐楷|盛世气度,正大气象

 

隋朝统一中国后,楷书南北混一,既吸收南方清劲秀逸之书风,又融进北方朴茂雄浑之气象,《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以及智永《千字文》已十分接近唐人楷书。另外,传为智永的 “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为楷书用笔理论和结构理论建立了法则。

 

混一南北,唐楷先声

 

上一篇:临摹没效果?你一定没增加这7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