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你作品入展的是什么?
日期:2019/11/11 点击:4785 次
我一直认为,大凡好的作品都是有品相的。什么是品相?品,就是作品的内在品质。技法是核心,当然还有墨法、章法等技术因素共同营造出来的作品气质、韵味和风神。相,就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合度是关键,一切好的形式,无论是淡雅,还是华丽,或者古朴,都要合理、舒适、协调。在初评过程中,大量作品都因“品”不高,“相”不好而纷纷落选。我以为本次评审过程中真正公平公正的实现,重要的是来自初评环节,通过交叉复评,所有来稿作品都经过了每一位书体评委的审看。在这一轮中,只需有一位评委同意,该件作品即可进入下一轮;反之,则被淘汰出局。在初评过程中,我非常关注三类作品:一是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作品,哪怕有些瑕疵也先放进来;二是在一张整纸上书写的,尤其在白纸、特别是生宣上书写的作品,细看、再品,因为这类“素颜”作品,有的往往功力好,却很容易在这一轮快节奏的评审中“滑”落;三是老作者的作品,作为过来人,我深知一个书家成长的不易,有顺境也有瓶颈,顺境时笔下生花,遭遇瓶颈时则是废纸堆里讨生活,个中滋味,甘苦自知。但是这些老作者都是对中国书法有贡献的人,更应当关注他们在转型过程中的状态。那么,什么是好的品相呢?我以为,从“品”上看,本次展览的入展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技法精熟。有一批年轻书家在技法层面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我觉得这个群体不仅书法禀赋好,还得遇良师,更是印刷技术发达时代的受益者。有评论家说“书法已经进入了技术时代”,我说这是好事啊,身处信息时代的当代书家们不需要妄自菲薄,既然具备如此好的物质条件,就应该有超越前人的胆识。毋庸置疑,这个年轻的群体是当代书法的新生势力,也是未来书坛的中坚力量。在“精熟”的楷书作品中,一件写文徵明风格的小楷册页、一件隋人风格的中楷墓志条幅、一件清人风格的大字对联,给我印象深刻。这三个作者年龄都不大,但是技法精准度、纯熟度都非常之高,十分喜人。二是气息纯正。从作品可以看取法、观状态。在这批作品中,有取法晋人风格的小楷、墓志中楷,隋人风格的中楷,唐人欧褚颜柳的中楷、写经小楷,宋元明人苏黄赵的中楷、文徵明小楷,也有清人的大楷……从展览层面看,取法面上宽;从作者层面看,取法路子正。当复评工作结束,作品张挂起来后,一股宏大、清和、平正、古雅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书法展厅中久违了的味道。评委们漫步其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评审间隙,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楷书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很多楷书作者心态平和,视野开阔,潜心传统,挖掘深入,兼融创变,终于结出了硕果,令人欣喜。三是风格凸显。本届展览由于初评工作既严谨,又包容,进入复评后的楷书作品书风多元,形式多样,气象宏大,格调清雅,令人鼓舞。中国书协领导在观看进入复评的作品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楷书作品在各种书体的来稿中风格多样,质量最好,总体水平也超越了往届。“大字多”、“整纸多”,是楷书评委们的共同感受。写楷书的人都知道,大楷难写,没有十多年的功力,基本上是“描”书。本次展览不仅大楷多,而且写在整纸上、白宣上的也多。很多作者既植根传统,又有新意,甚至还有一些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面目。有几件写摩崖刻石、北魏造像风格的作品,十分难得,惜在文字审读环节因为存在“硬伤”而落选,令人扼腕。但是,通过展览作品可以充分感受到部分楷书作者在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了很强的创变能力,这是非常可贵的。品相品相,有品有相,本次展览的入展作品从“相”上看,也有三个特点:一是形式素简。评委在评判一件作品优劣的时候,既重作品气息,也重作品形式。作品气息好比人的气质,作品形式好比人的形象。评委既会被优雅的“气质”打动,有时候也会以“貌”取人。纵观评审全过程,“色彩浓艳、涂染秽气、做旧成脏、拼接冗繁”类的作品,多遭评委厌弃;“精致、干净、简约、清新”类的作品,多为评委青睐。其实,在评委眼里,以技法为核心的作品气息以外,素简清新的形式也是作品气质的一部分。据我观察:在初评环节,同等水平条件下一定是形式好的作品率先进入;在复评、终评环节,同等水平的作品也一定是形式好的作品得票更多。可见,形式在评审的各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二是形制合理。很多经常投稿的作者,都有自己习惯的作品形制,如果这件作品入展、获奖了,那么这种形制就很可能成为其他投稿者追摹的“标本”。现在展览中有很多相同或类似形制的作品,成为展厅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作者离开了这种形制,就无所适从,不知道作品怎样写。其实,作品不论用何种形制,只要合理,我觉得都是好的。本次展览中,很多优秀作品形式新、形制雅,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肯定。当然,也有大量作品因为形制不合理而落选。如在终评环节中落选的一件作品,把正文写成边款形式,并突兀地衔接到打格子的正文形式上,结尾又把正文写成落款形式,三个块面本来都是正文,作者为形式设计而不惜割裂文本,最后经评委表决,一致同意拿下。三是内外协调。好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作品的外在形式一定要与作品内容的气质相统一、相协调。如果你用雄浑苍茫的大字碑楷去写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肯定不合适;如果你用瘦金体去写“大风起兮云飞扬”,估计也不恰当。有一件楷书《心经》,不仅用了一张艳俗的纸,并运用涨墨,夸张结构。还有一件用黑底白字写的伟人语录,一件在拓片上用朱砂抄的革命诗词,一件做旧染色写的自作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如果一个艺术家连所要表达对象的精神内涵都不懂,那么如何去进行艺术化塑造呢?
十多天的评审,我既亲眼见证了很多作者的过关斩将,也亲眼目睹了一批批作品的纷纷落马。我曾经说过,“国展”永远是少数人的幸运,绝大多数人的失落。经历了评审过程,你更会觉得幸运者的幸运是自有幸运的理由,失落者的失落也自有失落的道理,因为对他们来说,很多时候真是“细节决定成败”……尽管本届展览作品总体水平较高,但是我们还不能仅仅从优秀的入展作品去看问题。在初评过程中,可以看到大量的来稿作品问题很多,甚至可以用“严重”来形容,我觉得这是当下书法创作状况的真实反映,我们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书法艺术的发展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各级书法组织和优秀书家们应该担负起这份社会责任,不仅要进行广泛的技术指导,更需要进行深入的观念引导。下面分别从部分落选作品的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形式、文字、文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细节,列举相关错讹、失误以及存在问题,以资借鉴。很多作者把“国展”当成一个“秀场”,把投稿当作一次“走秀”,不仅在作品形式上竭尽所能,在创作上也不惜卖力“炫技”。尤其体现在大字作品的创作上,很多作者为了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落墨无法,笔走偏锋,如采用“捣”、“戳”、“抹”、“拖”、“刮”、“擦”的行笔方式,背离了书法的技术核心。很多作者一味渲染书写过程中夸张的用笔动作,认为这是“性情”的展示,却在不知不觉中沦落成“江湖体”,成为“野狐禅”。字法上出现的问题,在楷书作品中相对要少很多,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很多作者多年来凭感觉书写,很多常见字的习惯写法都是错的。如把“赐”右边写成了“楊”的右半部,把“急”写成“稳”繁体字的右半部,把“对”写成了“又”加“寺”。很多写碑的作者在临习碑刻摹本的过程中,对残损字的辨析出了问题,于是在作品中写了很多缺笔划的字。还有很多作者将楷书结构写成半楷半篆、半楷半隶、半楷半行、半楷半草,形态怪异,如同怪胎。有的作者似乎永远不懂“惜墨如金”的道理。泼墨、溅墨、浓墨、涨墨,恨不得把所有墨汁都洒在纸上……初评环节中,很多大字作品因为用墨不当,以“脏”为美,纷纷被淘汰。殊不知书法本于笔,而成于墨。书论有“墨分五彩之说”,指的是“浓、淡、润、渴、白”,即“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润可取妍,渴能取险,白知守墨。”在楷书创作中,很多作者忽视用墨变化,要么是墨色单一的“乌”、“呆”、“死”,要么是一味伤神的过淡墨色。也有些作者刻意夸张墨色变化,喜用搞怪式的骤浓骤淡、夹花式的半浓半淡(边写边在笔上注水),使得作品混浊不清,气格低俗。面对展览激烈的竞争,很多作者在章法上绞尽脑汁,在每轮评审中都有作品因为章法不当而落选。最常见的是“标题党”、“边款党”,还有“割裂党”等等。“标题党”是每件作品必用标签写标题,标签纸五颜六色,形状五花八门,标题字更是五体俱全,或大或小。落选作品有的是标签颜色太俗、搭配不当,有的是标题字太差、太大、太小、文不对题……“边款党”多为形式而“款”,内容多为作者生平、艺术评价、没话找话、无病呻吟,此类内容,多为小字,或行或楷,最喜朱砂,这类作品也最不受评委待见。“割裂党”最任性,不管是正文还是题款,看他心情;不管李白还是杜甫,想割就割,想断就断,这类作品即使到了终评,也很难“成活”。在评委眼里,作品形式太过花哨,不仅是审美问题,也是作者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中国书协多年坚持提倡自然书写,反对拼接、染色、做旧,有着深层的含义。如拼接问题,直接关系创作本体,追求书写性,气韵贯通。有些作者一件几百字的作品,要用半年时间,一块一块写,直到写满意为止,然后才拼接成完整的作品。过度地染色、做旧,也是变相的涂脂抹粉,以此掩盖技法上的缺陷,更无墨色变化可言。很多作者为了追求形式构成,多种颜色、多种书体,再加上染色、做旧、做残、拼接、朱砂、拓片、标签,乱拼乱搭,竭尽所能,不忍目睹。当然,本届展览这种现象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白纸、整纸类的“素颜”作品大幅增多,令人欣慰。本届展览设置了文字审读环节,几位审委既敬业负责,又眼光犀利。进入终评环节,多数作品存在错字、漏字情况。如把王羲之的“羲”写成了“義”,把锺繇的“锺”写成了“鐘”,把刘德升的“德”写成了“得”,把柳公权的“权”写成了“全”,把陆游的“游”写成了“遊”,把文徵明的“徵”写成了“征”,把王鐸 的“鐸”写成了“譯”……这些把历史上著名书法家名字写错的作品,成为评委眼里不可原谅的“硬伤”,因为这反映出作者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还有很多作者在常用的繁简字互用中出了问题,在文字审读环节被一一查出,部分作品因此导致落选,如“曆”与“歷”、“里”与“裏”,“才”与“纔”、“係”与“繫”、“范”与“範”、“冲”与“衝”、“干”与“幹”、“卷”与“捲”、“几”与“幾”、“松”与“鬆”……还有些作者创作一件几百字的作品,漏字、颠倒字达数十处之多。很多作者使用的书籍非正规出版物,由于文本原因导致内容出错,值得注意。本次展览存在错漏字的作品不是“少数派”,而是“多数派”,反映出创作者内心普遍存在的浮躁,值得警示。
(转摘 李啸 书法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