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戏 鹿戏 鹿抵鹿奔
第二戏 鹿戏
鹿戏要体现出鹿的温顺优雅。鹿和谐为伴,闲雅而好动,互抵以戏为乐,矫健轻捷,灵巧舒展,愉悦恬静,挺身眺望,伺机而动,蓄势竞奔,砥砺前行。鹿戏主肾,腰为肾之府,运转尾闾,心肾相交,前弓后撑,含胸收腹,疏通任督,强腰补肾。
鹿 抵
1。动作说明
动作一:接上式。两膝微屈,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经右脚内侧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同时,身体稍右转,两掌握空拳,向右侧摆起,与肩同高,拳心向下;目随手动,转视右拳(图122)。
动作二: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屈膝,脚尖外展约70°后踏实,右腿伸直蹬实,全脚掌着地;同时,身体左转,两拳成“鹿角”,随之向左摆动,左臂屈肘,肘尖抵靠在左腰侧,前臂水平,稍背屈,指尖向左,右臂向上、向左、向后划弧,侧举至头前,掌指向左后方伸抵,掌心向外,指尖朝后;目视右脚跟(图123、图124、图124附图)
动作三:身体右转,重心后移,左脚尖翘起;两手由鹿角向上、向右、向下划弧,摆至身体右侧,高与肩平,掌心向下;目视右手。(图125、126)
动作四:两手由鹿角变为握空拳落于体前;同时,左脚收回,与肩同宽,两膝微屈;目视前方(图127)
动作五至动作八:同动作一至四,唯左右相反(图128~133)。
重复动作一至动作八1遍。然后两臂垂于体侧:目视前方(图134)。
2。呼吸方法
两臂摆至与肩同高时,配合吸气,两臂随着转体向后抵角时,配合呼气;两手向上划立圆时,配合吸气,两手下落还原时,配合呼气。
3。意念活动
(1)初学时,可意想动作规格。
(2)动作熟练后,可意想自己是原野上的梅花鹿,伸足迈步,回顾戏抵,自得其乐。
4。技术要点
(1)鹿抵的手型交替变换,先握空拳,再变鹿角,握空拳时要松,变鹿角时要紧,变换过程不能突然加速,要逐渐屈指和展开。空拳与鹿角的手型变换点,以两臂摆至与肩同高时为界。
(2)腰部侧屈拧转,侧屈的一侧腰部要压紧,另一侧借助上举手臂后伸,充分抻拉脊柱和后背部肌群。
(3)后脚脚跟要蹬实,固定下肢位置,加大腰腹部拧转幅度,运转尾闾。
5。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
(1)两臂划圆,动作僵硬。纠正方法:主要原因是腰部和手臂运行脱节,不协调。鹿抵手臂运行有立圆和平圆的变化,在学习完整动作之前,两手可以在体前反复进行立圆和平圆的绕环,体会以腰带臂的动作要领,熟练后再习练完整动作。
(2)拧腰侧屈不充分,拧转不到位。纠正方法:两脚位置要固定,脚尖外展角度要到位,后腿要蹬直;两臂随着转体划平圆,下面手臂肘尖用力抵压在腰侧,帮助侧屈;上面手臂横于头前,手腕背伸,手指向后伸出,超过下面手臂位置,助力旋转。
(3)低头,视线看不到后蹬腿脚跟。纠正方法:髖部下沉,身体微向前倾,头和身体斜中寓直,转头下视,通过肩侧注视后蹬腿脚跟。
6.功理与作用
(1)转头角抵,拧转侧屈,后蹬着力,目视脚跟。牵动和疏通少阴肾经,提高肾的功能。
(2)腰为肾之府,腰脊拧转侧屈,交替挤压,促使腰部气血运行旺盛,可运转肾气,起到强腰补肾的作用。
(3)腰部的侧屈拧转,使整条脊椎充分旋转,可柔韧脊柱,增强腰部肌肉力量,防止腰部脂肪沉积;利滑腰椎关节,可防治腰椎小关节紊乱等症。
鹿 奔
1。动作说明
动作一:接上式。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提起,向前迈步,先脚跟着地,再屈膝,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两手握空拳沿身体两侧向上、向前划弧,屈腕下落至体前,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拳心向下;目视前方(图135~图137、图137附图)。
动作二:身体重心后移,右腿伸直,全脚掌着地,头前伸、弓背、收腹、敛臂;同时,两臂前伸内旋,拳变“鹿角”,掌背相对,间距约5厘米,指尖向前,目视前下方(图138、138附)
动作三:身体重心前移,上体抬起,保持正直,右腿伸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松肩沉肘,两臂外旋,“鹿角”变空拳,拳面要平,拳心向下,高与肩平;目视前方(图139)。
动作四: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左腿自然伸直,脚尖翘起(图140)。
左脚收回,脚尖点地,与肩同宽,再左脚从脚尖至脚后跟依次落地,同时右脚从脚后跟至脚尖依次抬起,两脚换跳步;两拳随之向下划弧,落于体侧,换跳完成时,两拳沿体侧收提至腰侧;目视前方(图141、图142)。
动作五至动作八:同动作一至四,唯左右相反。(图143~148)
重复动作一至动作八1遍。然后左脚收回,两臂垂于体侧,目视前方图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