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戏 虎戏 虎举虎扑
第一戏 虎戏
“虎戏”要体现虎的威猛。神发于目,虎视眈眈;威生于爪,伸缩有力;神威并重,气势凌人。动作变化要做到刚中有柔,柔中生刚,外刚内柔,刚柔相济,具有动如雷霆无阻挡,静如泰山不可摇的气势。
第一式 虎举
动作一:接上式。两手掌心向下,十指撑开,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
动作二:随后,两手外旋,,由小指先弯曲,其余四指依次弯曲握拳,两拳沿体前缓慢上提。
至肩前时,十指撑开,举至头上方再弯曲成虎爪状;目视两掌。
动作三:两掌外旋握拳,拳心相对;目视两拳。
动作四:两拳下拉至肩前时,变掌下按;
沿体前下落至腹前,十指撑开,掌心向下;目视两掌。
重复一至四动3遍后,两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动作要点
1.十指撑开,弯曲成“虎爪”和外旋握拳,三个环节均要贯注劲力。
2.两掌向上如托举重物,提胸收腹,充分拔长躯体;两掌下落如拉双环,含胸松腹,气沉丹田。
3.眼随手动。
4.动作可配合呼吸,两掌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
易犯错误
1、手直接由掌变拳, 虎爪状不明显。
2、两掌上举时,身体后仰,成反弓状。
纠正方法
1、手指撑开后,先依次屈扣第一、二节指关节,再紧握成拳。
2、两掌向头部正上方托举,身体与地面保持垂直。
功理与作用
1、两掌举起,吸入清气;两掌下按,呼出浊气。一升一降,疏通三焦气机,调理三焦功能。
2、手成“虎爪”变拳,可增强握力,改善上肢远端关节的血液循环。
第二式 虎 扑
动作一:接上式。两手握空拳,沿身体两侧上提至肩前上方。
动作二:两手向上、向前划弧,十指弯曲成“虎爪”,掌心向下;同时上体前俯,挺胸塌腰;目视前方。
动作三:两腿屈膝下蹲,收腹含胸;同时,两手向下划弧至两膝侧,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随后,两腿伸膝,送髋,挺腹,后仰;同时,两掌握空拳,沿体侧向上提至胸侧;目视前上方。
动作四:左腿屈膝提起,两手上举。
左脚向前迈出一步,脚跟着地,右腿屈膝下蹲,成左虚步;同时上体前倾,两拳变“虎爪”向前、向下扑至膝前两侧,掌心向下;目视前下方。
随后上体抬起,左脚收回,开步站立,两手自然下落于体侧;目视前方。
动作五至八:同动作一至四,惟左右相反。
重复一至八一遍后,两掌向身体侧前方举起,与胸同高,掌心向上;目视前方。
两臂屈肘,两掌内合下按,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动作要点
1.上体前俯,两手尽力向前伸,而臀部向后引,充分伸展脊柱。
2.屈膝下蹲、收腹含胸要与伸膝、送髋、挺腹、后仰动作过程连贯,使脊柱形成由折叠到展开的蠕动,两掌下按上提要与之配合协调。
3.虚步下扑时,速度可加快,先柔后刚,配合快速深呼气,气由丹田发出,以气催力,力达指尖,表现出虎的威猛。
4.中老年习练者或体弱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减小动作幅度。
易犯错误
1、“虎爪”和握拳两种手型的变化过程掌握不当。
2、身体由折弯到展开不够充分,两手配合不够协调。
3、向前迈步成虚步时,重心不稳,左右摇晃。
纠正方法
1、两手前伸抓扑时,拳变“虎爪”,力达指尖,由柔转刚;两掌向里划弧回收时,“虎爪”屈拢,轻握空拳,由刚转柔。
2、身体前挺展开时,两手要注意后伸,运行路线要成弧形,协助身体完成屈伸蠕动。
3、迈步时,两脚横向间距要保持一定宽度,适当增大稳定角度。
功理与作用
1、虎扑动作形成了脊柱的前后伸展折叠运动,尤其是引腰前伸,增加了脊柱各关节的柔韧性和伸展度,可使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弧度。
2、脊柱运动能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对常见的腰部疾病,强腰肌劳损、习惯性腰扭伤等症有防治作用。
3、督脉行于背部正中,任脉行于腹部正中。脊柱的前后伸展折叠,牵动任、督两脉,起到调理阴阳、疏通经络、活跃气血的作用。